他把“杨树村”的穷帽子甩掉了
他把“杨树村”的穷帽子甩掉了
来源:ob欧宝体育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15 01:05:13
产品详情:

  西时固村,位于山东省莘县王奉镇,是黄河故道中的一个小村子。因村里多为沙质土壤、保水性差,北方传统小麦、玉米产量低,多种植易于管理但经济价值不高的毛白杨,每亩年收益不过四五百元。

  2019年4月,农行山东分行资产负债管理部的张延兵作为省派到该村驻点扶贫。两年来,他不忘农行“姓农”本色,充分的发挥金融特长,大力实施产业开源、金融赋能、党建蓄力“三步走”规划,不仅让这个昔日贫穷的“杨树村”成功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,还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全村村民踏上了乡村振兴之路。

  “俺村贫困户多数是孤、老、病、残致贫,靠他们自己发展生产脱贫显然力不从心。多亏了张书记,依托党支部办起了专业合作社,让村集体有了固定收入,不仅村里发展公益事业有了资金保证,而且优先吸引贫困户土地入股、吸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劳动,通过股金分红、工资性收入,让贫困户不再返贫。”提起扶贫成效,该村支部书记张发为难掩喜悦之情。

  产业是兴农之本,张延兵精心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活水源泉。过去,西时固村民喜欢在沙土地上种植杨树,收入不多。经过深入调研、集思广益,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、各项工作举步维艰的实际,最终确立了由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,种植山药、红薯等适合沙质土壤、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,吸收村民资金及土地入股,从而将低效资源转化为生效资产、闲置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、村民变股民的发展思路。合作社收入的20%作为村集体收入,用于村中公益事业,剩余收入根据村民股份分红。合作社吸收本村劳动力并第一先考虑贫困户参加生产劳动,实现工资性收入,帮助贫困户增收,最终实现村集体有创收基地、村民有创富产业、贫困户有收入来源的目的。

 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,如今西时固村专业合作社社员达到32人,入社土地超过150亩,成功注册了“西时固”商标。2020年,合作社统一种植红薯、萝卜20余亩,一年收获两茬,共实现出售的收益10余万元。

  “别看合作社现在发展的红红火火,想当初,张书记也没少作难”。说起合作社成立,社员张洪坡颇有感触。

  “合作社种的东西卖不出去咋办,那不是‘赔了夫人又折兵’、白搭功夫?”村民议论最多的还是怕到时拿不到钱,心里不托底。

  为彻底打消村民疑虑,张延兵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,向村民解释清楚借助莘县蔬菜第一县的品牌优势、合作社不施用化肥农药的产品的质量优势和地方的政策优势,一定能取得预期收益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村民也逐渐被这个坦率执着的年轻人所打动,2019年,有8户村民率先入社,销售山药、地瓜5万多元,村集体增收5000元,社员分红1万多元。看到合作社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,去年,又有20多村民自愿入社,入社土地扩充10倍,其中合作社集中种植20亩,村集体增收1万多元,社员分红4万多元,土地比种杨树收入提高3倍。同时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、低保户、老年人等参加合作社劳动,收入达1.5万元。特别是受疫情的影响,一些外出务工村民收入减少,而参与合作社劳动的村民不仅不用外出,每天还有约100元左右的收入。在不少村民眼里,合作社成了名副其实的“致富社”。

  对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,张延兵更是力求效益最大化,主动纳入当地政府乡村振兴产业规划的大盘子,在镇农业产业园集中兴建4个冬暖式蔬菜大棚,租给有种植技术的农户使用,每年按照投资额的10%收取租金,作为村集体收入,重点用于贫困户帮扶。

  孤寡村民张西霞长期患病,生活较为困难,2020年春节前夕,村集体从合作社收入中拿出2000元救助金送到了他手中。

 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。张延兵一步一个脚印抓产业促增收的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,如同打开了一扇窗,不仅让贫困户看到了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美好前景,也让不少村民心里豁然开朗,找到了在家门口就能创业致富的成功门路。

  在距离该村一公里的田野里,与周边尚且光秃的杨树林鲜明对比的是,一排整齐的钢构塑料大棚在初春阳光下泛耀着洁白的光彩,格外显眼。大棚内,在排列整齐的营养钵内,一簇簇嫩绿的西红柿、黄瓜幼苗成片成方、枝叶舒展,早已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。西时固村残疾村民张洪涛正招呼着工作人员将一株株瓜菜幼苗装车、外运。

  莘县是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,京菜输入的重要产地。张洪涛别看身患残疾,但脑子活泛,前些年通过政府帮扶建起了恒温冷库,也稍有积蓄。2019年前,看到周边乡镇大棚蔬菜菜苗供不应求,需要从外地采购的情况,就萌生了培育菜苗的想法。通过小规模试种,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。2020年,他想着扩大生产规模,将原有10亩苗圃建成50亩的育苗基地,但苦于资金不足。也曾想着向当地银行贷款,却因缺少抵押物而被拒之门外。谈起当时的着急劲儿,那真是“眼看着能够到手的香饽饽,就是吃不上”。

  张延兵得知这一情况后,主动帮着向农行寻求支持。农行山东省分行正开展“金穗农担贷”新产品推广,该产品最大优势就是不需要抵押物,而由“省农担”企业来提供担保。就这样,在张延兵牵线搭桥下,张洪涛如愿获得了50万元的贷款,扩大了生产规模,当年增加盈利10多万元。他还主动吸纳本村2名贫困村民和残疾人在公司就业,以此来实现了“银行+企业+贫困户”三方共赢、优势互补的扶贫模式。

  乡村振兴,离不开各类生产要素向“三农”领域的合理流动。农民致富创业,资金不足往往是最大“拦路虎”。如何让更多的农民不再为资金问题犯愁,让资金的血脉能够在农村“最后一公里”毛细血管畅通无阻?张延兵发挥专业特长,开始了对症下药。

  借力农行山东分行开展的服务乡村振兴“五覆盖一力争”集中推广工作,张延兵第一时间联系当地农行,将西时固村作为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上门服务,对村民逐户进行资产评定估计、实施建档立卡和线上授信、放款一条龙服务,共为合乎条件的42户村民惠农e理线万元。

  “我想建个冷库,还有20万元缺口,能贷款啵?”村民张现勇说出了自己烦心事。“‘金穗农担贷’更适合你,期限一年,利率优惠,到期还本付息。”农行工作人员的介绍让老张吃了一颗定心丸。张现勇如愿以偿,通过农行发放的贷款,建起了恒温冷库,做起了蔬菜存储流通生意。

  有了农行信贷资金的注入,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表示不再背井离乡、盘算着新的一年承包个蔬菜大棚或搞点木材加工,也能多照顾一下家中老人或上学的孩子。

  让西时固村村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,不光张延兵在为西时固村扶贫和发展工作“打拼”,他们还不断感受到农行无微不至的关爱。村里249名适龄妇女,每人都享受到农行出资办理的1000多万保额的重大疾病保险,缓解了妇女后顾之忧。贫困家庭女童在农行捐建的“希望书屋”内体验到独立学习空间的快乐。通过农行扶贫电子商务平台渠道,帮助合作社顺利销售农产品... ...

  “这关键、那关键,不如党建最关键”。脱贫攻坚如此,乡村振兴更是这样。张延兵深知基层党建在农村工作的“定盘星”作用。

  如何为贫困村培养一支永远扎根的“工作队”,能够带着全体村民一直向前奔,张延兵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。

  着眼西时固村长效发展,实施“双培养”制度,重点加强年轻干部培养,将致富能手、退伍军人、返乡创业人员培养为发展对象,将发展对象培养为后备干部。通过与镇党委联合考察,把38岁年轻党员、企业家张发为选拔为新的党支部书记;发展党员2名,2人入选村级干部后备库,3人被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。

  精心打造党建引领的特色、品牌、亮点,将党建作为固本强基的有力保障。一块块党建宣传牌在村主街两旁悄然树立,连同建成启用的党建文化广场,春风化雨般将党的形象、声音在村民心头传播。

  在村两委办公室,墙上悬挂的党员联系群众示意图引人瞩目。“干部包片、党员联户,选拔无职党员担任巷长,逐人明确联系帮包对象,实现村民全覆盖。村民平时有什么为急事、难事,直接联系巷长,由巷长负责牵头解决,既可以有效化解基层矛盾、提升村民满意度,也最大限度发挥党员作用,深度参与村级事务治理,无论脱贫攻坚,还是乡村振兴,都有了更有力的抓手”。张延兵对此深有感触。

  2020年2月7日,西时固村党支部在合作社地头,组织了一次特殊的主题党日活动。由于合作社示范作用,又有18户村民、32亩土地加入合作社。由于当时疫情防控形势相对吃紧,张延兵动员全村党员主动站在生产一线,开展土地现场测量、签订农田入股协议,半天时间就完成了入社手续,壮大了合作社“基本盘”。

  良好的乡风民俗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。张延兵提出了“最爱美丽西时固”口号,号召村民自己动手,从改善村容村貌入手,开展“人居环境专项整治”活动,带领村民清理破旧宅基地,投资近20万元,打造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示范一条街。更换100个崭新的垃圾桶,安装40盏太阳能路灯,硬化村庄道路,在路旁、闲地种植柿子树等,全方位打造美化、亮化优美环境。开展“文化乡村创建工程”,定期联系县电影公司和文化部门,为村民放电影、唱小戏。组建村舞蹈队,邀请省体院师生指导队员训练,提振村民“精气神”。组织“好媳妇”、“好婆婆”和“最美庭院”评选活动... ...“用先进文化扶志,用民间传统文化修德,用文明习惯促变,用先进典型树标。”一条清晰的精神文明建设线,鼓舞着西时固村村民热爱家乡、从善向美的内在激情,引领者西时固村村民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

  不知不觉,西时固村变了,环境变美了,产业变新了,人的心气也慢慢变得足了,大家都憋着一股劲,让西时固村的未来慢慢的变好。

  为进一步增强村民的幸福感、获得感,服务群众、造福群众,坚持“兴办实事取信于民”,重点围绕“两不愁三保障”、“五通十有”,突出惠民工程,解难题办实事,确保村民生产、生活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。

  开展农业生产,最重要的是灌溉设施,张延兵将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,首先解决村内灌溉难的问题。村里过去有20多口机井始终没接上电,村民每次浇地都得自己架电,浇完之后再撤掉,费时费力。张延兵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他多次与省、市、县电力部门沟通,协调电力部门投资110余万元为村中未通电的24口机井架设电源,并增容200KVA变压器2台。投资90多万元的小农水工程,为28口机井加装潜水泵,铺设灌溉管道到地头,村民不再要自己扯水管子浇地了。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提高,家里的电器慢慢的变多,原有的变压器负荷无法承载,村中常常会出现用电跳闸的问题,多次到电力部门争取,为村内扩容400KVA生活用变压器一台。为便于村民开展文化活动,建设硬化村中广场。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,村民用上了天然气取暖做饭,“再也用不着羡慕邻村,咱也有气用了。”

  驻村不久,张延兵就遍访全村全部296户村民,了解家庭生活情况,为每位村民建立档案,为帮扶工作打下基础。村里83岁的老党员张子义看在眼里、喜在心上,见到张延兵就唠叨着说感谢组织给派来了一个好。因为他见到张延兵几乎每周都到贫困户家中走访,先后为村中10户家境困难村民申请低保,其中重病患者3人,儿童3人,实现了困难户的低保全覆盖,还向贫困户张梅真大娘捐出了自家电视机。他还知道,村中养殖户张俊奇的鸡棚失火,张延兵及时组织人员扑救,帮着忙前忙后申请临时救助和20万元贷款用于灾后重建。在村里遭受暴雨灾害后,张延兵第一时间协调保险公司查勘受损房屋情况,现场确定赔偿标准,金额达到8900元,最大限度地挽回村民损失。特别是2020年春节期间,在疫情防控最为吃劲的时刻,张延兵连续在村一个多月,带领党员和志愿者在村口布防;个人捐款1600元,医用口罩500个,消毒液200斤,并联系农行聊城分行向王奉镇捐赠消毒液2.5吨。今年年初,临近省份疫情出现反复,张延兵积极组织返乡村民进行核酸检验测试,确保应检必检,完成“健康聊城”核酸检验测试登记,购买口罩8000个分发给村民。

  虽然两年的驻村扶贫工作即将结束,但西时固的一草一木、一家一户依旧盛满了他的心里。“最近,张子乐大爷的哮喘又厉害了,下周要帮他联系到聊城的医院检查检查;张洪超家的二小子前几日不愿意上学了,做了多次工作,终于让他再次背起书包返回校园;张保山家大娘的残疾证也快办下来了;合作社“订单农业”的事情虽然有了眉目,初步与县城一家大型商超达成供货意向,但还有不少细节需要敲定... ...”

  “西时固村的面貌在不断改变,村民的日子一定会更加舒心和幸福”。奋斗两年,张延兵对西时固满含期待与不舍。(朱沙 孙晨光)